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一年(二):我失去了什麼?為什麼這樣空虛?

圖片
就這樣又過了呢。一年。 去年的我,每個星期二中午都得拿著外出單,跳上校門口的 92 自由幹線公車,搖搖晃晃的駛向雄中;去年的我,還很喜歡去圖書館借來一大堆微積分和微分方程的書,好想要把不會的東西通通搞懂;去年的我,能明目張膽的在家剪著畢業影片、在學校窩在電腦教室裡與威力導演纏鬥,享受著那單純的快樂;去年的我,還會每天寫著密密麻麻的聯絡簿、還會秉持著最真實的本心、還會一再提醒自己莫忘一生中的信念…… 但現在呢?感覺自己在這一年老了很多。 並非在這一年毫無收穫——我可以很自豪的和這個世界說,我確實得到了很多東西:在競爭力超強的班級中,看到好多比我聰穎卻又比我努力許多的同學;在野夢這個大家庭裡,我對偏鄉服務的看法有了巨大的轉變;在製作專題的過程中,我慢慢摸索到做研究的脈絡和精神;認識了很多學長姐,引領我邁向更有挑戰的未來;在暑假時開始學點 C++ ,讓我一嘗 coding 的樂趣…… 那我到底失去了什麼? 不知從何開始,我成為了那個隨波逐流的人:大夥兒開地獄梗,我也跟著起鬨;大家一起說老師的不是,我也會多補上幾句;原本與那些比較不得人緣的同學以禮相待,現在卻會自動戴上「他們是邊緣人」的偏光鏡;周遭的好友常以髒話表達自己的情緒,我也開始常爆出這些之前認定的「地雷」。 不知從何開始,沒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讓我的字跡逐漸潦草,也讓我在寫作時常提筆而不知從何下筆,筆墨交織而成的作品卻又空洞、毫無質感可言。 不知從何開始,少了每天和同學一起跑步的時光,體力猶如甫自沙場上征戰歸國的將士般,不斷的垂直下落,卻又眼睜睜的看著先前的訓練成果一去不復返。 不知從何開始,我不再默默為他人做事,反而功利的想要得到對自己最有利的處事方式,讓自己在做最少事的情況下得到最高的分數,或是令人厭惡的自認為已經做了很多而到處嚷嚷,貶低、鄙視他人努力付出的成果。 不知從何開始,覺得自己就不是那塊讀書的料,看著一直衝不高的成績,心裡不斷在極度自卑與自我麻痺的光譜之間遊蕩。理科方面的排名,或許會因為理解能力比較差而爬得不高,但看到文科居於班上中間偏下的排名,又自我安慰著些「反正那些科目的加權不多」等等之類。這是逃避心理吧,之前的我最憤恨的東西? 不知從何開始……好多好多,我曾經一步一步累積的成果,現在就在我眼前一個一個崩塌。我也

一年(一):回望

圖片
說真的,過了一年,累積下來的心情、經歷等等,遠超過我之前所過的慢活生活(?),大概是緊湊的生活步調使然吧,感覺過了一年卻經歷了一整個高中三年的學習階段似的。 各式各樣的演講們 可能是科學班的緣故吧,我們總能聽到一些還蠻有趣的校內演講,即使有半數是大學校系來業配,但似乎是要跳脫了課本、講義、習題,我才能真正反璞歸真,成為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與聯想的小孩。「哇塞,這超酷的!」雖然有些我真的聽得不是很懂,但每一次的演講,對我來說都是科學的洗禮,也提醒我在這條路上,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質和定位。尤其像由英國教授 Robin Grimes主講的「學習與不完美共存 (Learning to Live With Our Defects)」講座,就十分讓我印象深刻,即使材料科學是我從未接觸的領域,但教授活用各種比喻、實驗教材,讓抽象的概念變得清晰易懂,能如此精闢、具體的講解科學理論,若非了解透徹並真心喜愛它,必是無法企及的。 極其詭異的參訪行程 除了暑假的科班參訪,中間還參與了南一中、中一中科學班的成果發表會,最詭異的是一個為了參加兩個小時活動而做十個小時車程的台大之旅。這種快樂出遊(?)其實總是收穫不少,參加科班成發聆聽學長姐們如何熬過專題的艱辛,透過課外學習汲取不同於課本的知識。當時到台大是參加一個「風動實驗教育科學探索課程」,該課程談論有關龍捲風的成因、相關氣象資料與現象,感覺頗酷,抄了不少筆記回來XDD 沒什麼競賽的一年 對我這個學科廢到炸的人而言當然沒什麼競賽@@ 這種廢人也只能去參加一些鼻屎大的競賽,比如說閱讀心得、小論文和校內語文競賽(好廢嗚 但至少也都有拿些小獎回來,也很高興自己能運用自己的專長而有所斬獲。希望下學期能有比較大的競賽經驗! 專題 不可免俗的,科學班學生其中一個義務便是要在畢業之前完成至少一份專題並參加科展,且專題也是我在進入科學班之後即為期待的一個部分。就像上次回到母校分享時所說,在學科方面,我是個非常花心的人,對於每件事情都很好奇、都想嘗試,於是,對我而言,專題便是能讓我盡情探索的一個課程。 不過,事情也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在課業、社團的忙碌之下,還有個很緊迫盯人(X)的專題指導老師,讓這條專題之路顯得比國中的獨立研究更為顛簸。堆積如山的原文文獻、少得可憐的先備知識和實驗技巧、難以突破的實驗障礙......但